《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校一线教师热烈讨论十九大

   期次:第524期   作者:蔡雪 郭栩汝 王菲   查看:3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这次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校广大一线教师十分关注,积极参与收看大会直播,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大会各项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对此,我们采访了几位教师,看看他们对十九大有什么感悟。
一枝一叶总关情
               ——访文化传播学院教师谢朝坤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了,但其影响如合抱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如日中天。它的一枝一叶,都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及温情。
      谈及党员教师对十九大的看法,谢朝坤老师分享了一个词—— “感召力”。在中共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三个半小时,全文三万多字勾勒了中国未来蓝图,谢朝坤说道:“讲话三个半小时已经非常辛苦,而主席全程站立无休息,体现了国家领导人的风范,带给我关于建设祖国的感召力。”
      谢朝坤说道:“印象最深的是在十九大报告会直播的那一天,我看见楼梯口的保洁人员拿着手机观看直播,这让我非常感动。” 位卑未敢忘忧国,普通的基层群众也一直关心国家的发展,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令人振奋。在观看完十九大的开幕式后,谢朝坤激动地说:“我对于十九大最深的感受就是,它让我对国家的发展更有信心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中,无论是民主法制建设,思想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还是行政管理方面,和以前相比,都上升了一个比较大的台阶。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十九大更加强调文化自信。我国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成就突出,文化软实力日益得到彰显,与西方文明碰撞时,更能体现出的我国文化的优势。谈及十九大对教学的影响,谢朝坤说:“根据十九大习近平报告会的要求,我对教案作了一些调整,加入了更多的时政因素。”而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使文学更加深入人心,怎样以更加贴切的方式引导青年人读古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国学热”的表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何为爱国?爱国并不仅是花言巧语的说辞,不是为国家做了多少牺牲,而是专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人人在国家建设上迈进一小步,那么国家将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谢朝坤说:“生活在当今中国,我很幸福。”在国家的保障之下,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他坚信:只要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关键是享受奋斗的过程。从十八大到十九大,这砥砺奋进的五年,亦是全国人民砥砺奋进的五年,“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硬道理。                    (记者  蔡雪 )
立德树人为先 传道授业为
——访文化传播学院教师王卫东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作为常年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王卫东老师以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十九大,并有所感悟。
      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备受人民关注的一大亮点。王卫东认为,这是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百姓的需求,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准确把握。”今后人民的生活会有更高提升,老百姓获得感会更强。王卫东认为教育也正朝着平衡和充分的方向发展。国家向教育的投入会加大,各学校之间的差距会缩小,以此满足更多的人在教育上的需求,从而实现普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达到教育资源均衡的目标。
      王卫东认为:“文化对于我们社会的发展有推动的作用。”因此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是他的着重关注点。作为主讲国学和古典文学的老师,他多年来一直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他认为文化自信有诸多来源:首先,我们有优秀的、带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民族精神追求的深沉积淀,比如奉献精神、自强不息、担当意识、和为贵等,所以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的理由。其次,文化自信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不断充实的过程,如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再次,文化自信还源于对自身文化更深层级的解读和领悟。老师如何通过教学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他看来,首先应认同和了解中国文化,再力争把优秀的文化和教学有机结合,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接受我们的博大精深文化。
      在说到对当代大学生的期待时,王卫东认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期望每位学子都励志勤学,扎扎实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能力,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将个人的发展同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复兴结合起来。”
                                                                                 (记者  郭栩汝 王菲)
继往开来,逐梦前行
         ——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田训龙
田训龙老师认为密切关注党的生活,深度学习党的理论,应该是思政课一线教师的职业习惯,也是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要求,因此他较为关注十九大、热盼十九大,深入学习十九大。观看完十九大直播,田训龙老师谈到了最直观的感受:在十九大报告中谈到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许多方面引起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让我们备受振奋;谈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创新,让我们备受鼓舞;提出的“十四条基本方略”让我们备受自信;提出的“十三个方面的重大部署”让我们备感期待。
      在十九大报告中,田训龙老师最关注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十九大报告的主题、过去五年实践、几个重大创新、基本方略和重大部署的全过程。”他如是说。谈及十九大报告中的新变化,他总结到,除有“新时代”、“新理论”、“新矛盾”、“新部署”等理论上的创新表现外,也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认同感”“期待感”提高到新的高度。对于十九大报告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他认为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既是对过去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困境的精确把握,“新时代”的提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执政史”有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坚持和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哲学基本原理,凸显出了历史的眼光、全球的视野,体现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校的首要政治任务。”田训龙老师最近五年一直从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他深刻认识到及时、全面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任务的紧迫和重要。他接下来将通过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注重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线上互动与线下学习相结合、重点讲授与热点讨论相结合、专题学习与章节融入相结合等方式迅速展开。他真诚期待学生们能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早日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来回馈党和祖国的精心培养,来担负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记者   郭栩汝 王菲)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762次访问,全刊已有209566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