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河南高等财经教育的守望者

——访全国先进工作者、原河南财经学院副院长侯恒教授
   期次:第539期   作者:张士涛 吴 顺 邢双双 杨 翾 程碧颖 陈姝屹   查看:33   
      【人物简介】侯恒,男,1925年6月出生,河南安阳人。194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经济系,同年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原大学政治教员,中国人民大学教员,河南大学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财经学院筹备组副组长、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曾兼任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河南省“经团联”副理事长,河南省经济学会会长,河南省商品学会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等。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侯恒教授一生都在与经济和教育打交道,从河南大学经济系读本科到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研究生,他把兴趣投注在最热爱的专业之上。从中原大学教员到河南大学副教授,再到河南财经学院教授,他把热情播撒在挚爱的教育之上。一开始对经济的热爱和对教育的专注,注定他冥冥之中要与河南财经学院结下不解之缘。年过九旬的老教授在谈起早年与财经学院的种种交集,依旧记忆犹新,精神焕发。
赴京深造   奠定机缘
      据侯恒回忆,在抗日战争中流亡办学的河南大学,于解放战争末期已迁往苏州。随着全国的解放,即将从战争状态走向和平建设,河南急需筹建一批高等学校。开封1948年解放后,之前在宝丰建立的中原大学、豫西行政干部学校(合并组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两大主体之一——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前身)等一批学校迁往开封,并进驻河大校园。这批学校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为接管解放区而进行短期干部培训。当时已从河南大学经济系毕业的侯恒也参加了中原大学的培训授课,并被选中送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习贸易经济。
      当时的河南省政府就是打算让这批被送往人大学习的财经人才,在毕业后回到河南,为河南创建一所正规的财经大学。可是,五十年代初在国家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浪潮中,河南大学经济系调整到位于武昌的中南财经学院(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这批人才也被调往武汉。而侯恒却被组织安排留在了河南大学,成为那批人才中唯一留在河南的幸运者。这为他后来成为河南财经学院筹备组副组长奠定了基础。
难舍财经   促成建校
      留下侯恒一个人毕竟身单力薄,无法实现建立一所高等财经院校的心愿。他虽然留恋自己的专业,渴望为我省创建财经类高等院校出一把力,但是现实却使他不得不回到自己的母校河南大学教政治课。
      改革开放后,侯恒利用到省里开会的机会,与有关领导谈起当年的愿望仍遗憾不已。河南虽然解放得较早,但是高等教育发展却比其他省落后,尤其在高等财经教育方面几乎是空白,令人扼腕叹息。他呼吁,“我们这么一个大省,要发展经济就急需培养大批懂经济会管理的财经干部啊。”这些建议受到时任省长何竹康等领导的高度重视,促使省委、省政府下决心要创办一所财经类高等学校。但是当时在高层领导中还有另一种意见,认为在郑州大学办一个财经类专业就行了。经过论证,最后由何竹康省长拍板单独办一所财经类高校,并随即向教育部打报告,申请建立河南经济学院。1981年教育部下文批准筹建。
多措并举   蓝图肇启
1982年4月,河南经济学院筹备组成立,侯恒奉命从河大调郑,任筹备组副组长(后任副院长),负责教学工作。在建校过程中,他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指示精神,从办学指导思想到专业设置,从教学计划到教材选择,从师资队伍建设到图书资料购置等方面,都不辞劳苦,亲力亲为。他利用自己在省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四面联系,多方筹划,付出了大量心血。
      筹建伊始,为了锻炼师资队伍,筹备组与省计委联合举办了全省计划干部培训班,既培养急需人才,又锻炼师资队伍。经过紧张筹备,1983年学校正式招生,首届招收的国民经济计划、贸易经济2个专业150名新生于10月初正式开学上课。由于财经类专业人才急缺,学校第一次招生就十分火爆,可是师资却十分匮乏。于是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专业师资队伍。一方面争取政府支持,从企事业单位抽调具有教学科研能力的业务骨干充任教师、应届大学毕业生分配从教、派原有师专教师到有关高校转专业进修;另一方面动用与人大等高校的人脉关系,使其派教师来校授课,本校教师跟班听课和辅导,由此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当时人大领导对学校十分支持,除代培师资外,还将图书馆有复本的图书调出一部分无偿支援学校。侯恒说:“目前我校图书馆还有不少旧书刊上都还盖着‘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印章呢,我们不能忘记人大。”
      经过一年的筹备,1983年4月,国家教育部发文正式成立河南财经学院。当年10月5日,首届150名新生顺利开学上课。
广揽人才   再上台阶
      河南财经学院是以郑州师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校舍、设备、基础课教师、管理队伍尚能利用师专资源,可是专业教师却十分紧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学校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侯恒爱才惜才,利用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广泛的人脉资源为学校招揽了大批骨干人才。譬如李鸿昌教授,当年是湖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高材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侯恒相中。为了促成李鸿昌来校工作,他采取了各种办法,还曾带着何竹康省长写给教育部部长的信到北京游说,最终促成李鸿昌来校工作,很快成为教学骨干,先后任财政教研室主任、财政金融系副主任、主任,创办了金融、投资、证券投资等专业;后来又任院长助理、教学副院长,并长期担任金融学专业学术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如今金融专业已成为学校的王牌专业。
学有建树   硕果累累
作为一名经济学教育工作者,侯恒在学术上也颇有建树。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发表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是相互对立的吗》的学术论文,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反响,被认为是突破了禁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声。他主编的《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上、下)》作为全国财经院校统编教材,使河南财经学院在全国高校影响深远。
      侯恒的研究方向是商品经济与分配理论,主要著述有《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是相互对立的吗》、《再论商品经济与所有制的关系》、《商品交换与按劳分配》《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特点》,以及《〈资本论〉若干理论问题争议》、《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经济管理学概论》等专著、教材。先后获河南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三等奖若干项。1989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河南省高校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感悟人生   寄语学子
侯恒由于年龄原因从河南财经学院副院长岗位上退下来后,他退而不休,又受聘于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任院长、教授,继续他一生所钟爱的财经教育事业,书写他人生新的辉煌。
在与侯恒交流过程中,他谈到了自己一生的得失。他的人生感悟,使当代大学生深受启发。
      他说成年后的第一个10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包括求学和初涉社会。这一阶段主要依靠父母、师长的培养和引导。本人应当选定自己的目标,找对努力方向,并善于观察,利用机遇。古人说“三十而立”,这个“而立”包含很多,既有“成家立业”的意思,也包括能够做到独立思考,把握方向。
      接下来的10年是最艰苦,也是最重要的十年,这是事业的成长阶段。既然确定了目标和努力方向,就要脚踏实地,勇往直前。这个阶段压力会很大,一定要有毅力,勤奋加坚持才会取得成功。人的进步关键在于遭到挫折时,永不言败,永不屈服。只有坚守,才会有成功。

      退休并非进入晚年。在这个阶段,经验最为丰富,身体和精力尚可,要总结经验,感悟人生,发挥余热,传帮后人。他说衡量一个人一生成功与否,不是当官发财,而是是否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竭尽全力。当回顾人生时,已经尽力了就问心无愧。他还告诫我们,人不要太贪,知足常乐!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480次访问,全刊已有209368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