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鉴湖静悄悄

   期次:第542期   作者:贾永标   查看:48   
母校要过70周岁生日了。
听闻这个消息时,我正在处理手头的一篇财经稿件,彼时虽然手指还在有节奏地敲击着键盘,但身体却不自觉地松弛了下来。也难怪,近半年来身心浸在工作的“海”里,往往处于紧绷的状态。
除非,有这种让人倍感亲切、关乎青葱岁月的消息传来。
想来我们这批学子,还是很幸运的,遇见母校时,新校区正婷婷、含苞待放。于是四年里我们见证了太多变化,有楼宇的拔地而起,有路途的焕然新生,亦有景观花园欣然敞开怀抱接迎。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前年初春鉴湖修葺完工那天。有大风吹来,湖上碧波涟漪,几只绿头鸭通过那恣睢的泳姿向行色匆匆的人们昭告着春江水暖,那是我第一次有春光乍泄不可辜负的感觉。
从此鉴湖仿佛成了我的精神圣地,每逢清闲时光独往,竟也有张岱孤赴湖心亭看雪的感觉。“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在鉴湖畔,一个男孩和自己对话,并试图在倍感困惑时寻找水波所指引的答案。
那时候,湖水很静,尤其是夜晚,巍峨的图书馆倒映其中,在湖畔婆娑的树影里,我翻开《沉思录》,听见马克·奥勒留说:“无论一个人退到什么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内心灵魂深处,那样能获得更多的宁静。”在这种思想的导引下,尽管大学四年的生活是繁琐的,但我却少有疲惫之感。
后来走出校门后,开始接触形形色色之人,感受难免也多,但大多数时候没有恰当的机会去表达,于是丝缕想法都被揉碎在对自我性格的拷问上,这无疑让我背负了很多未曾有过的压力,中间有朋友阔别再相逢,都会为我不合时宜的白发而惊呼。很显然,在这段容易困惑的日子里,我亦未能免俗,但更令人苦恼的则是,明知已身陷囹圄却不知前方何路。
直到昨日,受邀回到龙子湖智慧岛参加活动,再融入那熟悉的环境里,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熟悉和放松。活动间隙的采访中,有缘结识了一位长我20届的学长,我们聊起母校,虽然所指并非一处校区,但仍旧兴致勃勃,最后更是欣然相约18号共同返校为母校庆生。
也难怪,七十年弹指一挥,其中承载了无数校友的回忆,我和学长恰好站在其中的两个时间节点上,相互照见了财大人的过往和现在。这种镜面式的反馈,让人感到欣欣然,也更让人觉得母校一词,愈发变得温情。
时光回溯到1948年,两株火苗分起于宝丰县杨老庄和郑州文庙,前辈们筚路蓝缕,将星星之火汇聚、七十年一路走来不知照亮了多少人的求学岁月。更重要的是,如今它又赋予了大家一个共同的身份——博洽、弘毅的财大人。
在校四年间,我因担任学生记者的缘故,几乎跑遍了新校区的每一条路,最大程度上地接触了近几年来颇具代表性的财大人。这其中有在北京西站勇救路人的张庆,有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西部的卢增亮,有暴雨中挽救老人生命的梁博......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相同的是他们生动地诠释了“你是怎样、学校就是怎样”,在当前这个色彩缤繁的世界,我们骄傲地看见那一抹鲜艳的“财大红”。
转念想起高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今日一别,“学子”将变“校友”,“学校”将变“母校”,愿大家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金水东路180号,欢迎大家随时回家。虽然时隔又已半年,但话语音容犹在耳边。
想来母校是什么呢?我猜大抵是这样的,有些事儿你尽力了但没做好,受了伤也无人敢言,那片土地就成了你的理想国。
但有些事儿还没有做,又一定要做。如是,不妨多去鉴湖畔走走吧。
每逢重要节点、需要作出下一个人生选择时,我常会一个人到鉴湖旁走一走,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但奇妙的是,静静的湖水又好像什么都知晓。

明天应再去鉴湖旁走走。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654次访问,全刊已有208970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