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报》  

第01版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传达学习中央、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摘要: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传达学习中央、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6月12日,校党委书记杨宏志主持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传达学习中央、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杨宏志全文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李慧军传达了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书记王国生的讲话要求。 会议指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四个迫切需要”的高度,讲透了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用12个字的精炼概括,讲清了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把根本任务和具体目标统一起来,讲明了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讲实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点措施。讲话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根本指针,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我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会议强调,全校党员干部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牢牢把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的根本任务,按照省委书记王国生在全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落实好省委主题教育的工作安排。 会议强调,要坚决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把主题教育与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与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实际成果,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二零一九年招生计划公布

摘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二零一九年招生计划公布 经省教育厅批准,今年学校安排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6560人,其中本科计划6200人,专科计划360人。普通本科计划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普通专科计划面向河南省招生。主要内容有: 一、继续实施国家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学校今年继续面向河南省考生实施农村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其中国家专项计划150人,地方专项计划110人。所投放的专业都是学校优势特色专业。 二、扩大本科一批招生专业范围 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学校今年一是扩大在河南本科一批招生专业范围,把30个专业由往年的二批调整到今年的本科一批招生,调整后学校本科一批在河南的招生专业达到59个。二是扩大在省外本科一批招生专业范围,今年有24个专业在江西本科一批招生,有28个专业在四川本科一批招生,有6个专业在河北本科一批招生。 三、继续实施部分专业按专业类别招生 学校在总结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实施部分专业按照专业类别招生,同时新增经济学类和社会学类,进一步扩大了按类招生的专业范围。“按类招生”是指在招生时不按照专业而是按照专业类别招生。学生入学后经过基础课的共同学习,在一年级或二年级期末进行专业分流,分流的依据是学生志愿及在校学习成绩与表现,根据学生选择专业情况,择优分流。今年学校共有18个专业类别按类招生。 四、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和中外本科课程合作项目继续招生 今年学校有2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和13个中外本科课程合作专业继续在河南招生,涉及金融学、经济学、经济统计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数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程管理、广播电视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此外,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本科专业在天津、山东、江苏、广东也投放有招生计划。 五、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全面深化本科生完全学分制改革,编织个性的学生发展网络。在会计学、金融学、英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税收学、电子商务和国际商务9个本科专业面向其他专业(非同一学科门类)学生开展双学位教育。同时,学校自2015年起实行主辅修专业互换制。双学位教育和主辅修专业互换制拓宽了学生的学科知识领域,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 六、进一步完善助学体系 为助推在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社会捐助资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奖助学项目,形成了国家奖助、学校资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以鼓励学生奋发学习,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第五届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在滑县举行

摘要:第五届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在滑县举行 6月14至16日,由我校和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中共滑县县委、滑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在滑县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乡村振兴视野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政协十一届河南省委员会副主席张广智,大运河智库联盟理事长王佳宁,安阳市政协主席葛爱美,我校校长高新才,副校长薛玉莲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共计70余人齐聚滑县,聚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访大运河遗迹,研讨交流,共话发展。 开幕式上,高新才代表学校致辞,对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并对长期支持学校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指出,学校于2018年5月成立大运河研究院,并作为首批联盟单位加入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近年来学校与滑县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产学研联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合作。大运河滑县段作为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一段,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大运河文化带研究为双方合作增添了新的内容。他强调,大运河文化内涵丰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前景广阔。与会各方通过智库联盟的成果发布和专家们的学术分享,必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探索乡村振兴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融合之路上受益良多。 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滑县调研基地揭牌仪式,王佳宁和安阳市委常委、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共同揭牌。 论坛期间,专家学者走访了道口古镇历史街区、运河遗产管理处、大王庙文化园、运河森林公园、芊翠湖生态涵养带等,召开了中国大运河智库成果发布会、2019年夏季报告会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题研讨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把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一重大决策”、“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后申遗时代大运河河南段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等话题进行了研讨。我校大运河研究院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并作了专题发言。 就滑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问题,参会专家学者与滑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进行了专场交流。专家们认为,大运河滑县段是中国大运河原真性、完整性的代表性河段,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王佳宁提出,滑县作为“豫北粮仓”,要明确自己的比较优势,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切实编制好发展规划,打好运河文化品牌,并尽快接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专家们一致建议,要把握大运河文化带给滑县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做好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大运河独有的人文价值,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滑县乡村振兴。专家们建议,可以把滑县作为一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一个重点示范区。 据悉,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于2018年6月6日在北京成立,通过对大运河沿线文旅、物流、生态、经济、民生等方面的研究,向中央有关部门和属地省(市)委、省(市)政府报送资政建议和专题资政报告,进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和大运河各项规划。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是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发起和设立的国内第一家专门针对大运河研究的新型智库论坛。

学校召开2019年第二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

摘要:学校召开2019年第二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 6月12日下午,学校召开2019年第二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高新才校长、副主席赵传海副校长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会议由高新才主持。 会议听取了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关于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资格审查情况和2019年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审核情况的汇报,听取了教务处负责人关于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资格审查情况的汇报,全体委员对每项报告逐一进行审议并投票表决。 会议决定授予416名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普通本科生和专升本学生6609人、成人本科学生888人以及双学位学生536人学士学位;同时,会议表决通过了韩亚峰等104名教师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以及刘定平等16名教师研究生导师组组长的任职资格。 高新才在会上作了讲话。他指出,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要切实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位授予工作的有关规章制度。他强调,要增强各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学位授予工作中的管理效能,细化其学位授予的职责和权力。各院系要进一步增强学生培养的质量意识,以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切实提高我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召开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会

摘要:我校召开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会 6月10日,校党委副书记郭改英主持召开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部分教学院系党委(党总支)书记参加会议。 郭改英在讲话中总结了我校近期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了创建省级文明校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并对创建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她指出,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省级文明校园对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抓住有限时间,开展“攻坚”行动。要积极推进,狠抓落实。文明校园创建是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打赢“四项攻坚”任务之一,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变压力为动力,思想上更重视,行动上更坚决,措施上更得力,动员全校师生全力以赴投身到省级文明校园的创建中来。要加强协调,统筹兼顾。把文明校园创建与推动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相结合,明确工作目标,抓住工作重点,严格对照指标体系和学校的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创建工作,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完成各项创建任务,推动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无标题

摘要: 6月10日晚,我校2019届毕业生“永久奋斗 逐梦青春”主题晚会举行。晚会在原创歌曲《金水东路180号》中拉开帷幕,动听的乐曲表达了我校学子对母校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婉转悠扬的民乐演奏《知否 知否》呈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歌曲演唱、走秀、街舞、民舞、小品等节目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与活力。诗歌朗诵《财大青春》记录了独属于财大的青春记忆。整场晚会在校微风合唱团的《告别时刻》中落下帷幕。

第02版

参勘成真知 智体育英才

摘要:参勘成真知 智体育英才——记改革发展中的我校体育教育工作    2018年11月3日,郑州国际马拉松大赛沸腾如潮。42.195公里的马拉松赛道,对于每个运动员来说都是来自荣誉和使命的召唤。这一天,我校研究生成敬斋,身负着学校的荣耀和期望,在万人瞩目的赛道上高举校旗跑完了马拉松的最后一公里,赢得了郑州国际马拉松国内第二名。这42.195公里的坚持,是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年来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致敬,也是当下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生动体现。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时代新形势对国家建设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明确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意义和努力方向。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始终坚持贯彻国家对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学科建设、体育教学、群体竞赛、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推进了本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广育万顷,树人以成林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是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应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为了使全校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我校搭建群体竞赛平台,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相结合,组织各院系进行跆拳道、有氧健身啦啦操、班级长跑等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倡导“人人会打太极拳、千人会跳健美操、万人参与班级跑”,打造出了颇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品牌。本着全员参与的教育理念,我校每年三四月都会上演贝联珠贯的太极盛况,周身一家,一动以意带力;以柔克刚,动作行云流水。群体竞赛的开展激发了各院系、各年级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高年级带领低年级的训练模式,将体育活动项目一届届传承下去,亦使我校的特色体育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对此,会计学院跆拳道队长王纯深有感触:“大学四年里,能有一项坚持并且可以传承下去的东西很难得。大概是因为这不仅和运动精神有关,而且还有一群志同道合者特别的归属感。”    “以文化引领为主导,将阳光体育活动实现全员覆盖,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校园文明特色一个展示的窗口。”我校体育部主任马永红如是说。凝聚各院系、各班级力量,打造“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社团有组织,院系有特色,天天有锻炼,周周有安排,月月有赛事,年年有创新”的校园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品牌,使我校阳光体育活动真正实现全员覆盖,正是体育部长期坚持不懈的目标。 功夫从难处做,学问从苦中得 2013年,作为最先设置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六所大学之一,我校为体育学科的建设付出了很大努力。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用于分析体育领域的经济与管理的新兴多交叉学科,包括体育管理学、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经济学等课程。因为学科知识跨度大,对于新设立这门学科的学校来说,大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校体育部老师面临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更没有时间进修,所有课程只能靠自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老师们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课程,甚至大年三十都要在备课中度过。对此,亲身经历过学科建设困难的马永红说:“所有老师都为此倾注了很多心血,想让学生学得更好一些。可第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很纠结很彷徨,害怕对不起学生。学生们自身也很努力,就近几年来的情况看,考研率和就业率都很高,这让我们很欣慰。”    除了不断完善基础学科建设外,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应用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是一项基本要求。体育部通过体育产业经济开发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一方面,在当今马拉松赛事活动呈井喷式发展的状况下,打造专业团队,开发河南省大学生马拉松赛事活动,并积极承办各类马拉松比赛;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经济、管理的特色专业优势,建立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开展专业教学实践及学生实习。近两年时间里,基地共孵化出近百名健身俱乐部的店长及主要管理者,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助力。 唯有火炼陶铸纯,才有他日成令器    在观众看来,赛艇运动是行云流水的划行,但很少有人知道那些日复一日的伤痛。我校赛艇队正式成立于2017年,可这支年轻的队伍每日付出的辛苦与伤痛不比其他任何一支队伍少。不止是每周除周三外的早、晚训,周六周日加训亦是常态,甚至在2018年春节期间,有12名赛艇队队员留校继续训练。大学赛艇就是一场疼痛的比赛,队员们面对的是日复一日的体能训练、测功仪训练、水上训练,这是一项让身体每分钟都承受巨大负荷的运动,但是他们坚持下来了。我校2017届赛艇队队员李博说:“我觉得赛艇训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意志力的磨练,这种品质对我之后的为人处事影响很大。”李博还谈到他所结识的那些可贵的“老友”:“大家都不回家,整天一起训练,一起度难关。即使现在不经常联系,但见面了还是很亲切。”的确,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正是老友之间的同甘共苦、携手共进,让年轻的赛艇队取得了2019年河南省“体彩杯”赛艇、皮划艇冠军赛混合八人单桨项目第一名、全国青年运动会混合八人单桨项目第二名等不凡成绩。    赛艇队取得的成绩只是我校体育教育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四年来,我校共参与56项体育竞赛,参与学生达657人次;荣获国家级比赛金牌17枚、银牌29枚、铜牌27枚,23个小项进入全国前八名;在河南大学生阳光体育系列赛事中获得金牌54枚,43个小项进入河南省前八名,百名学生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对一个学校的体育教育水平来说,评价标准不只是竞赛成绩,承办大型活动的能力更能体现学校专业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2016年我校承接第十九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赛事整体设计工作;2017年我校承接河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员集训任务,并获得全国运动会突出贡献奖。近两年,我校自主开发并创建了河南大学生马拉松大赛,河南省多所高校积极响应和参与。    “一流的高校必须要有一流的体育教育,我们着力打造一流的学校体育工作团队,为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谈及我校未来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时,马永红坚定地说。千里荆涛,逐浪如骋,我们始终相信,在全校师生持之以恒地共同努力下,我校体育教育事业一定会卓然而立,终成伟岸;我们也始终相信,当时代的红日升起,全体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被一个个点燃时,“四位一体”的教育目标终会实现,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学校召开党支部建设“两化一创”强基引领三年行动计划动员部署会

摘要:学校召开党支部建设“两化一创”强基引领三年行动计划动员部署会 6月13日下午,学校召开党支部建设“两化一创”强基引领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动员部署会。校党委副书记华小鹏出席会议并讲话,全校43个院系级党组织书记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党委组织部部长梁予昉主持。 会上传达了全省高校党支部建设“两化一创”强基引领三年行动计划会议精神,动员部署了我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两化一创”强基引领三年行动计划。 华小鹏在讲话中指出,开展党支部建设“两化一创”强基引领行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第二十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一项重要举措。他要求各院系级党组织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意义;二要理清重点,按照每年明确的主题、不同的任务,逐条逐项落实工作;三要落实工作责任,把各项措施落细落小,把压力责任传导到基层党支部;四要注重统筹指导,要把推动“两化一创”工作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合理安排、整体推进,取得实效,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发展高质量。

校领导赴滑县万古镇穆营村调研慰问

摘要:校领导赴滑县万古镇穆营村调研慰问 5月30日,校工会主席朱金瑞在组织部、校工会相关负责人陪同下,赴我校省派第一书记派驻村安阳市滑县万古镇穆营村调研慰问。 朱金瑞一行看望慰问我校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冯建栋,听取了冯建栋的工作汇报并同滑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杜建勇,滑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红新,滑县万古镇党委书记韩伟锋以及穆营村班子成员等进行了座谈。 朱金瑞对冯建栋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万古镇穆营村在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并表示相信双方一定能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层面更好地、更加扎实地推进扶贫工作,推动产学研结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随后,朱金瑞一行到穆营村老党员、贫困群众家中进行了走访慰问,给定点帮扶对象和困难党员送去了米、面等生活用品。

豫西行政干部学校见证人左瑞池做客我校“校史大讲堂”

摘要:豫西行政干部学校见证人左瑞池做客我校“校史大讲堂” 6月10日,许昌市工商局离休干部、豫西行政干部学校见证人左瑞池先生应邀来到学校做客“校史大讲堂”,作了题为《我在豫西行政干部学校工作的难忘经历》专题报告。左瑞池作为豫西行政干部学校见证人,在报告中讲述了当年干校的办学条件、组织架构、师资力量、招生规模、教学方式、业余生活、安全保卫等情况,以及干校从宝丰迁至开封的过程和进入河大校园后的一些基本情况。他是我校目前寻访到的豫西干校时期唯一健在的教职工,他就是一部活的“豫西行政干校史”。   当天上午,副校长赵传海、王全良接见了左瑞池,并给他颁发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史顾问《聘书》。   

求真务实立新风 崇德向善铸精神

摘要:求真务实立新风 崇德向善铸精神——访我校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关付新教授   三十多年前,一位大学生为获取第一手资料挨家挨户走访郑州北郊的下坡杨,靠暖气片生产而扬名的下坡杨成了这个热忱大学生实地调研的第一站。大学实践时曾经怀揣着的种种悸动,让多年后的关付新教授回忆起来冁然而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关付新教授从河南财经学院农业经济系毕业后留校从事行政工作,1997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深造,2000年取得管理学硕士学位,次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关付新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录用为博士后研究员。 九转功成 起于垒土 科研这条路,成败利钝,变数以外其实有着更多向上的空间。关付新就是以跬步之积,填满了空间的角角落落。在他看来,做好科研首先要搞好实地调研。关付新在求学阶段便对“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领悟得透彻,将每一次实地调查视如拱璧,以期获得一手数据。农业组织创新、粮食安全、农村发展是关付新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在科研选题上,他更看重所选择的课题是否具备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及政策价值。关付新尤其注重发挥科研成果在助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在长期做科研的过程中,关付新依旧会奔赴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数据,用数据和事实来支撑他的科研成果。   坚持亦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关键。对待科研,关付新觉得自己会呈现出三个阶段,一是完成任务,二是解决问题,三是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现阶段,他觉得应把学术研究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三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工作,不但没有消磨关付新对于科研的热爱,反而让他在生活中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从科研的角度去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他会随笔记下自己的科研灵感,用一个个问题串架构建起科研与生活的桥梁。    掘地而起的意志与长此以往的韧劲难能可贵。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得关付新所投注的努力相继有所回报。2005年,关付新教授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由关付新教授和张改清教授等人所著的《中部粮食主产区现代农户发展研究》一书于2016年出版。此外,关付新常年笔耕不缀,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现代化研究》和《经济问题》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3篇,出版专著《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理论与实践》,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课题37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 杏坛木铎 学思并行    关付新不以激扬的姿态授课,反倒将满腹经纶荫蔽于一隅之地。他在课堂上,总是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岔路口求索试探,大路条条不通后,终会得到问题的正解。在关付新看来,教师是引路人,要培养学生质疑、发问以及切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逻辑感很强。”这是2017级研究生杨明星对关付新的课堂评价。“氛围和谐,师生之间问答灵活,自然中不失理智,老师主要侧重于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知识。”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在引导的基础上,关付新要求学生自己去把握大学的“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是教室,认真学习学科基本知识,夯实基础;第二课堂是校内外活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增进学识,开阔眼界;第三课堂则是寒暑假实践活动,走出学校,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关付新还会将课题中有关搜集数据的任务,以问卷的形式发放给学生们,在课堂之外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更多实操的机会。关付新认为,学校和各院系也应当重视“三个课堂”,以全方面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付新在科研工作上的严谨度和专业性,一定程度上也倒逼着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学识的宽度和深度。关付新很看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他认为知识不只是学会的,更是像进行计算机操作一样,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提升,所以学生们一定要重视自己的实操能力。不管现阶段是否喜欢,学生在学习阶段都应该认真地去学习各方面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学会将知识化为己用,而不是落到“书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境地。在实践与理论一来二去的切磋中,关付新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大有裨益。    关付新对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这一观点颇为赞同:“在科研与教学中,教师不可偏废任何一方,要认识到教学与科研之间是彼此促进、相辅相承的关系。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德才兼备 得之有道 在关付新眼中,这世界上有两种职业很相近,两者对于从业者在良心和责任心上的刚性约束力同符合契——教师重师德,医生重医德。关付新对“德”的看重之心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份看重不仅体现在他对自身工作的要求,也体现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上。    在每一次研究生入学的见面会上,关付新都会强调学术道德以及责任心的问题,要求学生们要端正学术态度,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做研究,坚持“三不原则”:一不偷,不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二不抢,不占用他人成果,肆意署名;三不骗,不弄虚作假,捏造事实。“三不原则”例直禁简,关付新以身作则,三令五申之下从源头断绝学术不端的行为。    德行在前,才能断不可落后。关付新认为,老师亦或是学生做科研时,要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标进取努力,去最大化地激发知识的能量,从而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将书本的真知灼见与实践中的可贵经验一并纳入囊中,真正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生活中的关付新,是一位手腕上佩戴着健步手环在校园里“刷”够一万步的健身达人,是在球场上和好友挥洒汗水的排球爱好者。关付新一直有腰肌损伤的病痛,适当运动不仅缓解因久坐而落下的病症,也可以排解他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所以排球一直调剂着他的生活与工作,成为他几十年的好朋友。当工作慢慢融进生活,用运动来套接工作的压力与生活中的繁琐,实为一个良方。    科研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教学也并非一日之功。关付新用求真向善向队友和团队负责,亦用求真务实向学生传递着科研精神。他于科研有义——同科研团队群策群力共克难关,又于教学有情——与芸芸学子齐头并进教学相长。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摘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讲话:希望大家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最高的境界。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社会影响力大,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   明明德,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明大德、立大德,就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良好职业道德体现在执着坚守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第03版

董程程:笃定玉石情有钟,筑梦青春不负辛

摘要:董程程:笃定玉石情有钟,筑梦青春不负辛——访我校文化传播学院优秀毕业生董程程    中国四大玉都之一——辽宁岫岩的发源地也正是董程程的家乡。岫岩是一种软玉,与其他三大名玉相比,其以质地温润、晶莹、细腻等特点著称于世。董程程自幼受家中玉器店的熏陶,了解了许多关于玉石的知识,大学期间董程程在学校的孵化园里创办了“德玉轩”玉器店,续写着这段与玉之缘。 意料之外,亦是情理之中   董程程刚做生意时,没有任何经验的她,选择仔细地去落实每一步所需完成的工作。从和家人确定销售的玉石类型、到熟悉邮寄快递的流程、再到确认店铺的销售路线,怀着放手一搏的心态,她每天在教室、寝室、店铺这三点一线间不停地奔波着。    谈及创业初心,董程程笑着说:“当初了解到学校有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后,就决定去试一试,我也没有想到会一直做到现在,还取得了一些小成就。”刚开始的时候,抱着尝试态度的董程程并没有把创业作为自己大学生活的主旋律,机缘巧合下在大一下学期,董程程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创业比赛,她申请的“德玉轩”创业项目因为同类项目较少和资料准备十分详实的缘故,顺利获得了入驻孵化园的机会。    创业艰难,不仅仅是指初期各项准备工作的繁琐,更是指后期里创业者逃不开的问题:如何吸引和留住顾客,创造顾客消费黏性。董程程觉得德玉轩后期经营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去捕捉市场上对于玉石类型的喜好变化,由于初期德玉轩的玉石样式还是遵循以往的风格,缺乏新颖性。因而,董程程在玉石的样式中,加入了很多现代主流的设计感,也为顾客提供自主设计的选择。在去年小猪佩奇爆红之后,德玉轩也顺应市场推出了一组小猪佩奇样式的玉石,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 以诚待人,亦是以诚留人    “诚者行遍天下”是商业经营中亘古不变的真理。在董程程看来,诚信是创业中最重要的品质。如同岫玉晶莹细腻一般,董程程在创业期间将“诚”字作为第一原则,并身体力行地将这一原则坚持到底。董程程承诺为顾客提供玉石终生免费保养、免费换绳等服务,以诚待客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这是她的经营之道,亦是她的处世之道,真诚待人。    除了平台的推广,懂得抓住机遇,也是德玉轩得以不断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校开展70周年校庆之际,董程程抓住了学校想定制一批带有我校文化特色元素的玉石这一机会,积极与学校进行对接,除此,董程程还免费赠送一些玉石给校友和留学生,从而与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坚守初心,亦是扬帆起航    在创业和学业中穿梭忙碌后,她认为,“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作为一个学生,最重要的仍是学习。创业虽有自己的价值,但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是长久之计,即先修‘内功’,再修‘外功’。”    “专心学习,继续考研。”她坚定地说到。因为大学时期她的重心更偏向于店铺,在学习上有所欠缺,所以董程程决定二战继续考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学识。董程程的姐姐在今年毕业后也来到了店里一起帮忙,姐妹俩有一个目标:将来想做自己的玉石品牌。当董程程说起这个目标时,眼睛里闪耀着向往,值得相信和期待的是,只要有目标和恒心,远航的方向便一直在。

韩启明:点滴坚持筑光华

摘要:韩启明:点滴坚持筑光华——访我校会计学院优秀毕业生韩启明   微风牵动过学士服的衣角,吹起学士帽至风中定格。韩启明即将结束他的大学生活,于八月前往英国学习。“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从青葱稚嫩的畅想转变成为现实中的累累硕果,一路上韩启明对自我孜孜不倦的求索从未停止。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韩启明这样描述初入大学时的自己。积极担任班内职务、加入创行、校辩论队……相比于许多人初入大学的迷茫,韩启明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尝试和探索。“大一就要广撒网,多尝试,你只有去尝试、了解过了,才知道是否适合你。”    初入大学时他就在新生辩论赛中表现出彩,辩论使理科生出身的韩启明分析事物更有条理。“辩论的话题都有它的关键点,辩论就是要说到点上。在一步步思考中,辩题的关键词就像一棵树的枝桠一样,不断延伸。”    辩论融入了韩启明生活的方方面面,辩论队也是韩启明在大学的另一个家,一群伙伴共同奋斗经历风雨。“打辩论赛是很奇妙的一个事情,就算你跟对方并不认识,但是一场辩论赛下来,就好像已经很熟悉彼此了。”韩启明获得第八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二等奖,2017年,他还担任了第八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河南赛区选拔赛评委。 君子慎独,志道者聚   “身边的人会给你带来各样的信息,你可以从与他人的相处中得到助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步步强大起来的实力也成为韩启明身上吸引越来越多志同者携手与共的闪光点。    大学充满各类机遇和挑战,而能否抓住这些机遇要凭借自己的才干与智慧。韩启明多次参与与本专业相关比赛,“从组队到确定课题,老师们无私地为我们提供帮助,我很感谢他们。”备战CIMA2016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时,韩启明和队友们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白天上课,晚上就一起熬夜备赛,最终他们获得了河南赛区亚军。作为队长,他对于比赛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无比严谨上心:细抠方案的每一句话、利用自己的辩论经验进行一遍遍排练等等。最终他们荣获第三届财务案例分析大赛二等奖,韩启明获得CIMA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颁发的最具商业潜质个人奖。   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从大二开始,我就渐渐地明确自己的方向了。”在学习中了解到会计学ACCA方向的特性后,结合自身情况,他开始考虑前往英国攻读研究生。但这条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我和家人第一次提及出国的想法时,遭到了来自全家的反对。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出国可能从来不在考虑范围内。”    面对家人的质疑,韩启明并没有放弃,而是默默做起了准备:做了大量的雅思笔记、提升专业课的绩点、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大三时,韩启明再一次向父母提起出国的想法,申请院校在即,看到孩子的执着和努力,父母选择全力帮助他准备申请院校的相关文书。最终韩启明拿到了曼彻斯特大学和利物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样傲人的结果是对父母最好的馈赠。   在校期间韩启明成绩保持在专业前7%,ACCA证书考过F1-F9、P1-P3,还获得了许多专业证书及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二等奖学金等荣誉。全面发展的同时,韩启明也一直希望为他人做一些事情。平时他总会把自己总结的各类笔记分享到QQ上帮助同学,即便在期末也积极为同学答疑解惑,从未拒绝他人的询问。在这个过程中,他得到了很多触类旁通的启发,与同学们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即便获得了许多令人艳羡的荣誉,韩启明在言谈间却未傲才骄人,偶尔的自嘲使人心生好感。所谓“大辩不言”,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    叔本华说:“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在少年人的理想和现实中,韩启明始终坚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直至累积成可供其驰骋的平原。对于那些理想和梦,韩启明用行动证明:坚持,让理想的实现水到渠成。

王江坤:为自己的选择赋予意义

摘要:王江坤:为自己的选择赋予意义——访我校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优秀毕业生王江坤 四年时间倏忽而逝,2019年6月,王江坤将告别母校,前往上海入职上海市税务局,完成自己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在即将别离的时刻,他讲述着自己在这四年里的成长,以及在成长中对于理性选择的解读。 万亩林中辟蹊径 未来是就业、考研,还是去寻找第三条路,王江坤从未有过一丝迷茫。他说:“很多同学在这方面的选择往往朝令夕改,这是不太理性的体现。”王江坤从大一开始就有过考研这个念头,可是随着对自己的认知不断深入,对外界环境不断了解后,他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考研。“那选择就业吗?”王江坤在心里反复询问自己。然而,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能供自己选择的工作也太过传统,王江坤最终打消了就业的念头。就这样在不断的历练打磨中,王江坤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考公务员。公务员考试有国考和省考,国考失败还可以继续参加省考,留给自己很多的机会;其次,公务员的薪水待遇不错,工作强度也在自己的接受范围之内,是心仪的选择;最后,考公务员的试题难易程度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不是“空中楼阁”。权衡利弊之下,王江坤就这样决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用执行力化解焦虑 执行力是王江坤身上的一大特质。一开始王江坤对于国考的复习基本无从下手,在咨询了国考成功的学长学姐并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后,他很快制定了合理的复习计划。他严格按照国考考试模式做模拟练习,按部就班地进行自己的计划。如此充分的准备使他在面试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即使是任意设定一个紧急事件,他都能以很快的速度给出一套合理周全的解决方案。 对他来说,同伴间的谈笑往往会降低自己的学习效率。所以,他很适时地选择了某种意义上的“孤独”。当然,和大多数备考人一样,他也有焦虑、紧张的时刻。“备考的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开馆后就进图书馆,晚上闭馆时才出图书馆。刚开始还能接受,可是几天下来就觉得特别的压抑。”不过幸运的是,王江坤很快找到了解压办法:跑步和去湖边散心。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真真正正地为他卸去了不少沉重的盔甲。 扬帆起航,满载意气与感怀 笔试顺利通过后,王江坤就着手准备面试。“面试其实也是考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大一大二所做的准备就为面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大二时的空港跨境实习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完整的公司应该有哪些部门,一个科学的公司制度应该怎样去规划,跨境市场的真实面貌又是怎样的;多次参加三创赛的经历中,他带领整个团队完成商业模式的构筑和完善,还要把运营程序、财务筹备和后期风险控制等方方面面因素都考虑在内。 多次参加竞赛和担任学生干部所获得的经验,使得他慢慢培养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更加理性的逻辑分析体系,在面对一些棘手难解的面试问题时,王江坤也能在最短时间内让自己冷静下来去理性地分析问题的源头,从而把类似一团乱糟糟的线球的问题抽丝剥茧地去寻找解决办法。 回顾象牙塔内的四年生活,王江坤用“充实”和“感恩”这两个词来概括这一路的成长。学习成绩优异、担任校级先进班集体151701班班长,曾获优秀学生干部、单项奖学金等荣誉。同学前辈的帮助、老师的指导、朋友的陪伴都给了他不断前行的动力。不久之后,王江坤就要在上海继续他的拼搏人生:“实习期可能会比较苦,但是我依然会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有所规划,我希望可以继续考证,永远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 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王江坤选择了国考并用自己的拼搏为它赋予别样的意义。周而广之,人生之所以奇妙又可贵,正是在于它本身富有选择性,无论是理性选择还是感性选择,懂得把握选择的机会,为每一个选择负责,这就是成长。

张涛:棹歌中流,极目楚天舒

摘要:张涛:棹歌中流,极目楚天舒——访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优秀毕业生张涛   一颗篮球传入张涛的手中,他过人,起跳,球进了。张涛于篮球场上驰骋,也在计算机与财会的世界中遨游。今年十月,这个优秀且努力的少年即将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开启他的职场新旅程。 校园生活中忙碌是常态 入校时张涛进入的是公共管理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将眼光投向从小比较感兴趣的计算机专业——在中学时张涛就学会了装双系统的技能。在产生转专业想法后,他积极接触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大一时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也不多,怎么办呢?看网课、蹭课,只能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大一开始他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几个同学开始“财大新闻客户端”软件的开发,该软件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拿到了省级二等奖。 一步步学习中,他发现自己对计算机和会计结合的方向很感兴趣,大二开始他修读了会计双学位。“那段日子真的很忙,我的课表都是重叠着的,甚至一下午要同时上三门课。”既要补计算机专业课程,又要修双学位,还要兼顾校就业指导处、院系和班级的事务,那时候张涛几乎每天都是连轴转。 把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事情都协调好,是一件有难度和压力的事,他却做得井井有条。张涛善于规划自己的生活细节,为保证高效率学习和完成高强度的工作,他尽可能利用碎片时间完成任务。 “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衡量别人的利益,大家都是朝共同的目的一起努力,我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团队的进程。”面对工作和学习中的任务,他总是把团队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在团队工作之余利用起点滴时间完成自己的事情。张涛还习惯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对任务进行排序,先做重要的事情,哪怕它并不紧急。每次工作结束后张涛都会给自己一个奖励:和团队聚餐,或是出去适当放松一下。 在实践中体会知识技能 大二暑假时,张涛成为亚新集团人力资源经理助理实习生。他用 Excel 完成ERP系统中数据处理工作,发挥出自己从小对数据敏感的优势,而这也为他找到以后的就业方向提供了帮助。 2018年末,张涛进入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时值一年中最繁忙的年审,实习小组每天调科目、做底稿、出报告,看似繁杂琐碎的事情在张涛眼里都是知识。“在这个很煎熬的过程中,其实我的能力也在提高,有付出就有回报嘛。”这次实习期间他掌握了截止性和TOD等实质性审计程序。 “实习带给我最大的特质就是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清晰思考的能力和承受力,能在种种压力中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就需要自己不断耐受、调节。”面对学习工作中的高压,张涛的调节方式之一是打篮球。 朝一个目标持续努力才更有效 张涛注重从学生组织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就业指导处的学生工作经历对张涛影响很大。“就业指导处的老师们对很多问题的考虑和处理方法都很沉稳周全,这里的工作也很锻炼人。”他常和老师们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得到启发后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印证这些意见。 四年来,张涛取得软件工程和会计学两个专业综合排名Top5%的优异成绩,协助承办我校各类专场招聘会和大型春季双选会10余次,累计接待近万家企业。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亚新青年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等称号…… 学海泊岸勤为舟,职路扬鞭自奋起。未来,张涛相信站在安永华明的平台上,可以更好地加快自身能力迭代。“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学习,我还是会去深造。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领域内的方向,在学习时也更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无论在校园还是步入职场,他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第04版

夏日怀冬

摘要:夏日怀冬 即使是迈入季节的最深处,我也仍执着于那个我记忆里寻觅的冬天的灵魂。记忆里的冬,是适合睡懒觉的。冬日里的万物都跟我一样,仿佛进入了他们的休眠期,给人一副慵懒而静默的样子。他们保持着均匀的呼吸,在冬日中彰显着坚韧的生命力。安安静静的,像是要开始积蓄能量一样,他们开始在那个冬天绽放自己别样的美丽。 有人说,这个时节似乎总让人觉得苍凉。仿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般的,整个世界都掩着一层薄薄的苍凉。不管是孟郊的“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还是白朴的“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都是透着一股子淡淡的凄清孤寂,像是冬天袅袅的白烟。 可是,那个记忆中的冬天告诉我,冬天不该是这样的呀。 我记忆中的冬天,总是带着点温馨的暖黄色。 我的冬天,是午后靠着墙根,懒洋洋地听着家中老人的絮语时撒到脸上和心里的那抹暖暖黄黄的阳光。那光温和极了,像玉一样的细腻。躺在那样的柔光里,便是再喧闹的心也要安静了。我的冬天,是捧在手里慢慢搅动着的奶茶的颜色,奶茶暖暖的,散着点浓浓的香味。在那袅袅的水雾里,看着它一点一点慢慢地化开,直到完全溶解,这点温馨的暖黄色才算是渐渐消弭了。我的冬天,是夜幕降临时家里暖黄色的灯光投到屋外光秃秃的地上的颜色。光线斜斜的,像是透过窗子撒出来的冬日阳光一般。看着这光,就觉得心里分外的安宁。 我记忆中的冬天,是雪后初霁时那层薄薄的乳白色。 对于我们来说,冬日里最不可错过的,怕就是一场雪的盛事了吧。因为有了雪,才让这冬天不再枯寂。有雪的日子里,是农家热情丰盛的“丰年留客足鸡豚”;是诗家以诗酒会友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而对于我们来说,唯一不可辜负的,便是雪中俏丽的雪人、激烈有趣的打雪仗。就算是大雪如鹅毛般飘落,也不能阻止我们对雪中晶莹天地的向往。这可是一个孩子一年的盼望啊。当然,如果真的来一场雪,初见下雪的人大概会在雪中雀跃蹦跳,见过雪的人也会激动地伸出手接那飘飘落下的雪花。一场大雪后,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像孩童一样对着空气哈气,试图融掉涂在窗子上的一层漂亮的窗花。白雪晶莹的世界里,与友人相约一起赏雪,哪怕身体很诚实地颤抖着,内心却满溢着冬日里的暖意。《沁园春 雪》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大概在这个暖温带的河南是不存在的。我们也有雪,但只薄薄的一层,像霜,又不是霜,因为呀,我们的雪,是小心的,像只蹑手蹑脚的小猫。 也只有这样,才是我们的雪呢。也只有这样,才是我们的冬。 我记忆中的冬天,是“贵妃醉酒”的沁红色。 在那个冬天里,漂亮的窗花和齐整的春联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你想啊,若是能隐约地看见银装素裹之中那红得耀眼的装饰之物,也自然而然地会有几番红火的春意涌上心头。不管是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还是那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和合二仙,栩栩如生的窗花代表着人们敬仰祈福的一颗颗诚恳的心,这满院生金的璀璨,便是盼来年一个平安喜乐的朴素愿望吧。不管是三言、五言,还是七言、九言,齐整的对联一旦被贴上,满院子里都洋溢着火红的味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火红的春联一贴,火红的冬天就到了高潮。 当一切安排妥当的时候,属于冬夜的灿烂烟花就应时地在头顶绽放,这也就是我们最为接近梦幻的冬的时刻。看着绚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把昏黑的夜幕抹上一层耀眼的彩色,再闭上眼,许一个谁也不告诉的心愿,只偷偷地,告诉那个彩色的冬天。坐在饭桌前,父亲总是闭上眼,去聆听屋外细碎的声音,问他为什么?他总说,这是别有一番滋味呢。他说,纵然窗外依旧冰天雪地,纵然北风呼啸,但只要心中拥有那一份“春来更有好花枝”的憧憬,冬夜也就实现了它真正的意义。只是当时年幼,不懂他的眼睛里藏着的光。 我在这个热烈的夏日里想念着我记忆里的冬天,想念我暖黄色的冬,想念我乳白色的冬,想念我沁红色的冬。 这就是我想念着的冬天啊,我少时懵懂的眼睛里的那个冬天。 那个我记忆中的冬天。

纳 凉

摘要:纳 凉 “携仗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对于宋人秦观来说,画桥南畔,绿树成荫,胡床可倚,便是最好的纳凉圣地了。对于我们来说,在炎炎夏日拥有了空调,就等于拥有了一个清凉世界。 太阳在烘烤着大地,大地在蒸烤着人们,整个空气中弥漫着热浪。人们行路匆匆,每一片阴凉地似乎具有魔力一样,在不断地吸引着人们朝着它快走、小跑、快跑。呼出一口热气,吸入一丝凉气,傻傻地以为这样能给自己带来一丝凉意。 夏日乘凉其实与夏日吹空调没什么两样。躲在空调屋里,享受着凉风吹拂,吹走了炎热,吹来了沉醉。新的生活方式的产生似乎是以旧的生活方式的消失为代价的,迎来了风扇,送走了扇子;迎来了空调,送走了风扇。昔日的乘凉利器,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消失。厌倦了这毫无生机的冷空气,走出房间,一阵凉风袭来,拂过我的脸庞,吹进我的心脾,那一丝凉意仿佛又让我回到了童年。 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空调林立。密密匝匝的杨树一圈一圈地围绕着村庄,一层层的绿叶相互交错,你遮着我,我遮着你。太阳射出毒辣的阳光穿过了太空,穿过了大气层,唯独没有穿过这个村庄,在层层绿叶的遮挡下,只投下了几束斑驳的光柱。光柱下自然没有人,偶尔会出现几个小孩子在那里嬉戏打闹,一束光柱射到他的手上,感觉上天赐予了他力量一般,霎时间又变得活力满满。那时的夏天还不算太热,一个风扇足以度过整个夏日,不过在风扇下乘凉,看着索然无味的电视剧并不是乘凉的乐趣所在。 我家门前有两排杨树伫立在那里,每当热浪来袭,这两排杨树的树荫便成了我的乐园。弹珠、打卡片、扔飞机、跳房子等等,只要是能想到的,必然会玩了一遍又一遍。虽然微风是一阵一阵的,有时还会让人热得出汗,但只要微风吹来,仿佛整个世界的凉爽要把自己包围一样,是那样的身心舒坦。若这片树荫只用来玩游戏的话,那指定会少很多乐趣的。夏天人们容易犯困,我也是一样。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的我不太喜欢风扇,好像是受到了微风过多的关爱,让我不忍心离开它。每到中午瞌睡的时候,我就缠着爸妈,让他们把那个用藤条编织的床抬到树荫下,当时的我就是想要睡在树荫下。微风阵阵,绿叶发出“呼啦呼啦”的声音,像摇篮曲一样令我陶醉。注视着头顶绿叶的晃动,晃动中漏出了一抹蓝天,不知为何,突然像发现了宝藏一般,咯咯大笑,应该是这抹蓝天住进了我的心房吧。注视着注视着,慢慢地闭上了双眼。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个被子,歪着头,慢慢地看过去,发现爸爸正在看着自己,我对他笑了笑,爸爸也笑了一下。 中午的时候不喜欢风扇,晚上的时候不喜欢电视。其实并不是不喜欢电视,只是七点半的少儿频道一结束,就再也没有好看的动 画片了,也就没了看电视的动力。这时候,藤条床又被搬了出来,不同的是,这时床上多了几个人。夜幕降临,我的小伙伴们也都相约出来一起玩,追逐、打闹、蹦蹦跳跳、角色扮演,好像要把肢体动作给全部开发完了。累了,往妈妈腿上一躺,听着妈妈讲的故事,每到情节波折处,脸上的表情就像过山车那样起伏不定。夜深了,小伙伴都走了,而我还在藤条床上看着天空,那抹蓝天已经悄无踪迹,剩下的只有一块黑布上布满得繁星,一闪一闪地,美丽得让人向往。 “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想起童年的乘凉,还是忘不了夏日里的那片树荫、那抹蓝天、那片繁星。

蒲扇扇

摘要:蒲扇扇 傍晚的风从湖边轻飘飘地吹过来,温温柔柔的,试着驱散这初夏的闷热和不安的躁动。在恍恍惚惚的风里,像是回到了小时候一般,回到了那些藏在树荫底下,用蒲扇扇风的日子。 在一个小村庄无拘无束成长的我,童年的乐趣尤其多。 迎着早上清凉凉的风,如果看见不远处的歪脖子槐树上吊着几个小毛孩子,那是在采槐花呢。顶着热辣辣的日头,钻进那一大片果树林子里头,看似大模大样却又小心翼翼地采人家的瓜果,捧着没熟透的小青苹果、酸得倒牙的葡萄串子和红透透的小西红柿,猫着腰急匆匆地跑回家,生怕被哪个眼尖的大人看见骂一句。如果是正碰上泛着粉红的夕阳挂在天上,那我们一定在那弯弯曲曲小河边儿上摸鱼,抓蝌蚪,还留心着听哪里的青蛙叫声最大,轻悄悄地跑过去,猛一跺脚,看那青蛙一下子蹦老高,还捂着笑得直不起来的腰跟小伙伴炫耀。 当家里人的声音远远地传到耳朵里的时候,就得快快地跑了。一边跑,还不忘心虚地整理整理衣服,等着回家看晚饭冒着的袅袅白烟。 吃完了饭,就猴急猴急地催着家里的大人快快吃完,拿上蒲扇,搬上小板凳,去村里那棵长得最茂盛的树下乘凉。小时候村里家家的生活都很一般,夏天的几个月是一年中最难捱的,忙完了一天辛苦的劳作,傍晚的乘凉就应该是人们最舒服的放松方式了。蒲扇轻轻一扇,闲适的时光就开始了。 我喜欢去跟着家里的大人乘凉,不为别的,只为听父辈们讲神仙与鬼、抑或讲英雄和美女的故事。小时候总是格外的单纯,老是摇着父亲的手追问世上的仙女住在哪里,我怎么才能遇见神仙。父亲也不回答我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只亲昵地摸摸我的头,把我一把抱在怀里。躺在他温暖而有力的臂弯里,迷迷糊糊地听着亦神亦鬼的故事,数着满天的一闪一闪的星星,不知不觉地就去了我神游的梦境。 父亲读过书,也算得上是我们那儿的“知识分子”,《岳飞传》、《薛仁贵征东》等等这些故事他也能娓娓道来。天半黑的时候,村里乘凉的老树边总围着一圈的人,大家总兴致勃勃地等着,等父亲接上昨天的故事。大家手里的蒲扇一扇一摇地,让喧闹的风慢慢安静下来,也找个空位置,听父亲有趣的故事。一直到说书的累了,听书的也困了,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月牙儿也躲进了云层,大伙儿才意犹未尽地散去,还不忘再叮嘱一句“明天还来啊”。 老树那边是父辈们的“故事会”,老树的这边是母亲们的“沙龙”。有的人家把家里的独扇房门卸下来,两头用长凳子一架,就是现成的“床”,还有的干脆把家里的凉席拿来直接往地上一铺,丝毫不在意什么。伴着远处小孩子的笑声闹声,树上不绝的蝉鸣和四面八方都响着的蛙声。几个人紧挨着聊着天儿、嗑着瓜子,拿着蒲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扇着风,说累了就惬意地往下一躺,搂着自家的毛孩子,躺在夏夜清凉的风里。 蒲扇还在轻轻地扇着风,坐在老树下乘凉的人也像老树一样,在安安静静的风里安安静静地变老。讲《岳飞传》的“说书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当年搂着孩子嗑瓜子儿的人儿的牙齿也都嗑不了瓜子了,又换上了新一茬的人嗑着瓜子儿继续聊天说地。 那些拿着蒲扇扇风的日子还在脑海里静静地闪着光,只是,乘凉的人们却不是当初的人了。

薯香阵阵

摘要:薯香阵阵 “悦悦,放假回家了?饿了吧,婶婶给你拿个大红薯。”上次放假回家走到巷子口处,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我不由得心中泛起一丝感动。 她是住在我家隔壁的赵婶,几个儿女都在大城市里工作,赵叔是这附近几个村子的巡逻员,经常早出晚归,去年因为巡逻认真负责而得到了村委会发的一面旗子,那旗子现在挂在房间里。赵婶也是低调的人,不愿谁一进门就看到一面大红旗挂在正中间。他们夫妻俩不仅夫妻关系非常好,而且经常热心帮助村子里的人。尽管他们的儿女会定期给他们打钱和买衣服,赵叔赵婶还是每天很早就出来工作。赵叔说过:“干点事儿总会心里踏实点。再说别人巡逻我还不放心呢。” 这镇子上有许多小村子,像我们村子和周围村子这样安宁和谐的还在少数。村里的干部也经常夸赵叔,赵叔总说这是他应该做的,除了那面旗子什么奖励也没要过。赵婶从我上小学就开始卖红薯了,那红薯是她自家种的,个头又大又甜,还记得小学那几年经常出现一放学,赵婶的摊子前就会挤满了人。赵婶从来不会要高价,她知道学生爱吃她家的红薯。每次出摊前都会准备好多,也会提前把炉子点好。所以,学生们手里的红薯永远是热气腾腾、薯香阵阵的。有的学生来买的时候忘了带钱,赵婶从来不计较,总是让他先吃着,而来买的人也从不会欠着红薯钱迟迟不还。 有时候我要打扫教室卫生,回家的时间会很晚。但是赵婶总是等到我放学经过那条巷子,每次都递给我一个大红薯。我总是这样也不好意思,有一次被母亲发现,母亲坚决要我把吃过的红薯钱送到隔壁赵婶家,可赵婶迟迟不收。母亲见状便亲自去送,听说最后她们还聊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后来告诉我,你赵婶每天那么早出摊也不容易,一定要按时给她钱,多陪她说说话,她儿女也不常回家。这些我一直都记得,赵婶在我离开家去远处求学之前对我如同亲人。因为遥远的缘故,后来并不经常回家,偶尔有一次回到家,母亲告诉我:“你赵婶经常问你的情况,十分关心你。一会儿吃过饭,拿着这些苹果去他们家看看,和他们聊聊天。” 自从告别了在家门口上学的时代,我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走从学校到巷子口那条熟悉的路了,没有闻过巷子口的阵阵薯香了。这次放假回家,在小学生快要放学的时候,我在人潮的推动下,从学校门口走到巷子口,重温了红薯摊前挤满人的景象,在远处看到了赵婶憨厚、灿烂的笑容。那熟练的动作,打开炉盖、取出红薯、递给对方、接过钱又赶快放进钱箱,为下个人拿红薯。只见每个买到红薯的人看着自己手中热气腾腾、薯香阵阵的红薯喜笑颜开,也许我当时也是这样欣喜的吧。 时至今日,我才领悟到善者善行的力量大抵能感化众人,而赵叔面对小混混时的威严与赵婶把红薯递给对方的那一丝喜悦远远比其他要重要得多。家门口的那条巷子终将是向善之人身后那束光延展的方向。 只是时光的无情徒让赵婶增了许多白发,眼角的褶皱也愈加明显,然而她面容的沧桑感并不能减淡那浓厚的薯香气息。红薯的热气从手中发出,盘旋向上,似乎萦绕在朵朵白云间。天公与雷母也为之动容,毕竟那是阵阵薯香后的向善之心。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93726次访问,全刊已有2089133次访问